Wednesday, August 27, 2008

代謝症候群 你還不知道的健康殺手

 擔心自己老是減肥不下來可能和代謝症候群有關,來研究一下相關

文章唄(原因可能是:運動量不夠大、天熱代謝慢、吃得不夠少)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 醫界出現新名詞「代謝症候群」,指的是危險因子集合、手牽手同

時出現的現象。如果醫病多注意症候群指標,將使預防與臨床治療更

有效率。也就是說,醫界已發現,如果中圍肥胖、血中三酸甘油酯(

TG)偏高、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(HDL-C)偏低、血壓偏高、

空腹血糖偏高等五項指標中,具有三項或三項以上便符合代謝症候群

,此時就需特別注意健康已亮紅燈。因為這群危險因子與台灣 十大死

因榜中腦血管疾病、心臟病、糖尿病、高血壓性疾病密切相關。

 剛發表不久,來自蘇格蘭的研究,追蹤約 6000 人 5 年後發現,「

代謝症候群」患者得心臟病的機會,為一般人的兩倍,得糖尿病的機

會更超過 3 倍。近幾年的研究也發現,代謝症候群與癌症、生育能力

及肥胖也密切相關。台灣人易得代謝症候群相較於全世界,國人的體

質較易得代謝症候群,也就是易感性強。雖然造成易感性大的原因,

究竟是食物還是遺傳並不清楚,但都提醒我們不得不防範。因為症候

群中危險因子聯手出擊,威力甚至還勝過單一疾病的殺傷力。

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所研究員潘文涵和其他研究人員年初共同發表

在《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》的文章指出,在同樣身體質量指數(BMI

)值下,台灣人的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率比美國白人

高。而且,BMI增加對血中三酸甘油酯濃度的影響,台灣人也比白人

高。以對代謝症候群研究最豐富的美國而言,全美第三次全國營養調

查(NHANES III)的數據顯示,在超過 50 歲的人口中,沒有糖尿病

卻有代謝症候群的族群中,14% 有冠狀動脈疾病,比起糖尿病患者卻

沒有代謝症候群的族群近 8% 的流行率還要高。不只是慢性病,代謝

症候群的影響力還遍及整體的健康。

 2002 年發表在《美國醫學會期刊》的研究顯示,代謝症候群整體的

死亡率是非代謝症候群約 2.5 倍。從醫療角度,代謝症候群的概念被提

出,提前警告病人,儘早預防。原本血壓、血脂、血糖偏高,除非到了

產生疾病的地步,並不會讓人感覺不適,因而難以察覺。不是病,是病

前狀態「代謝症候群不是一個特定的『病』,而是種病前狀態,」台大

醫院代謝內分泌科主治 醫師楊偉勛解釋,代謝症候群的標準更為嚴格,

可以預警健康狀況。

 例如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原是空腹血糖大於等於 126 毫米/100毫升(

mg/dL),但代謝症候群將標準提前為 110mg/dL。血糖界定在 126mg

/dL,是根據血糖在此濃度時,視網膜開始產生病變。但事實是,在血糖

上升到這個濃度之前,病人雖不被歸為糖尿病人,動脈卻已開始硬化。而

且,血糖超過 110mg/dL 表示,身體已出現葡萄糖不耐的狀況,也就是糖

尿病的先兆。這個現象正好提醒,趕快矯正生活習慣,改善血糖不耐的情

形,延遲糖尿病發生的時間,楊偉勛說。代謝症候群集合多重因子,也讓

人對身體警訊舉一反三,而不是掛一漏萬。

 出現1個,要檢查 4 個「出現 5 個指標當中的任一狀況,就須警覺是否也

有其他4項問題,」台中榮民總醫院教學研究部主任許惠恆提醒病人和醫師

,不要只是單看高血脂或是高血壓、高血糖等等問題,應該同時注意其他的

問題。公共衛生學家潘文涵認為,闡明這種聚集現象後,使得公共衛生的預

防或是臨床治療更有效率,因為不再將身體的異常當做只是單一問題,而是

整體的檢視。不過,為什麼會產生代謝症候群?為什麼如此威脅健康?目前

仍像懸案,雖有多種線索,卻難破解。當今代謝症候群領域知名的先鋒學者

,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老人醫學中心教授瑞文(Gerald M Reaven)直指

「胰島素阻抗」理論,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原因之一。「阻抗」指的是細胞

無法正常運用胰島素,使得細胞無法有效吸收血中葡萄糖,轉化成能量。

 1988 年,瑞文獲頒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殊榮「班汀獎」(Banting Award)

,瑞文在頒獎演說時首次提出「X症候群」的概念,解釋許多疾病危險因子聚

集的現象,震驚學界和醫界。胰島素阻抗是多種疾病的幕後黑手?他發現,原

本以為只在第二型糖尿病人身上出現的胰島素阻抗,也出現在非糖尿病人的身

上。不同疾病的患者,會出現程度不等的胰島素阻抗,例如,高血壓或者冠狀

動脈心臟病患者,甚至一些婦科疾病的患者身上,也有胰島素阻抗的問題。因

此瑞文教授推測,「胰島素阻抗」可能解釋這種症候群危險因子聚集的現象,

也是許多疾病的中心,只是致病的機轉還不明。雖如此,也有人認為,肥胖才

是萬惡之首,胰島素「阻抗」只是身體對肥胖的自然調節反應。耕莘醫院醫學

顧問,也是輔仁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林瑞祥從動物實驗的發現解釋,肥胖者因為

吃得比較多,身體必須產生更多的胰島素以應付食物代謝。但為了避免過多胰

島素反而造成低血榶,細胞會自動減低與胰島素的作用,不一定是對胰島素「

阻抗」。找出根源,一舉殲滅無論叫什麼名字,臨床醫師或是內分泌學家,都

絞盡腦汁要釐清這些危險因子聚集的前因後果,為的是找出根源,一舉殲滅許

多難纏的疾病。目前已有跨國的大型臨床試驗正在進行,目的是看使用胰島素

增敏劑減少胰島素抗性的同時,能否降低血脂、血壓,改善罹心臟血管疾病

的風險。

 「大家都在期待這個研究,再過 2~3 年應該會有結果,到時就可證明胰島素

抗性假說是否正確,」台中榮總許惠恆主任說。預防或控制代謝症候群沒有特

別的訣竅或捷徑,所有受訪專家的建議一致,還是老話一句--養成良好的健康習

慣:* 保持標準體重* 健康飲食如同減肥飲食法近年爭論不斷,代謝症候群飲食

也有類似的疑問。然而台大新陳代謝科醫師楊偉勛提醒,要控制體重,還是不能

忽視控制飲食整體的總熱量。梅約醫學中心的教育網站上也建議,預防代謝症候

群的飲食是,多吃不同種類的蔬果。避免加工和油炸的食物。肉類儘量選擇白肉

和魚肉,少一點紅肉。此外,試用香草和香辛調味料取代過多的鹽。

* 多運動
運動可以增加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,減少阻抗的問題。並且運動幫助減輕體重,

瘦下來也可減少胰島素阻抗。

* 關心代謝症候群的五個指標:
腰圍、血壓、三酸甘油酯、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、空腹血糖梅約醫學中心建議

,出現代謝症候群中任何一個指標,都應向你的醫師詢問。你可以向下列的專

科醫師求診:代謝內分泌科醫師( 有的醫院稱新陳代謝科 )、心臟內科專治

高血脂的醫師,或者女性附帶有生理週期或懷孕方面的問題也可向婦科醫師詢

問。

(本文出自 2004/4 康健雜誌 65 期 封面故事:你有匆忙病嗎?)

No comments: